科汉森 鼠李糖乳杆菌,LGG®

世界上记录最多的益生菌菌株

鼠李乳糖杆菌,LGG®(以下简称“LGG®”)是全球文献记录最完备的益生菌菌株 LGG® 自 1990 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种没有安全问题的食品和膳食补充剂成分而被广泛使用。  

这一菌株已经在多个健康领域被广泛研究,包括新生儿、1早产儿、2儿童、3, 4, 5孕妇、6, 7成人8 和老年人9,且没有发现任何健康问题。  

LGG® 菌株已在 250 多篇人体研究相关文章中有所介绍。  

 

较高的胆汁和酸耐受性 

实验室研究 表明,LGG®  益生菌菌株具有较高的胆汁和酸耐受性,这对于其在胃肠道中存活并发挥其潜在的有益作用来说很重要。 (参考文献: 科汉森 人类健康事业部数据)。 

LGG® 菌株通过维护肠道完整性和提高免疫系统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参考文献: 科汉森 人类健康事业部数据)。  

 

To view this content consent for functional cookies needs to be given. Click this text to open the consent form.

在儿童中, LGG®  益生菌菌株研究最多的一些健康领域包括: 

  • 稀便和水样便 
    LGG® 与较少的发生情况1、稀便和水样便的更短发作5,10,11和正常排便习惯有关。3,11 

  • 与住院相关的健康状况  
    LGG® 与更少住院相关的消化系统问题4和住院后可能发生的更少呼吸道不适有关。

  • 与呼吸系统健康相关的免疫挑战 
    LGG® 与更少的呼吸系统挑战4,12、持续超过三天的呼吸系统挑战实例减少4,12,以及出现呼吸系统不适体征的天数显著减少有关。11  

  • 口腔健康 
    根据人体研究和微生物评估,LGG® 与更健康的牙齿13,以及导致口腔健康不佳的特定细菌水平较低有关。14  


在成人中, LGG®  菌株研究最多的一些健康领域包括:  

  • 与旅行相关的稀便 
    LGG®8 

    与减少旅行者在更可能接触陌生细菌的国家和地区旅行时经常经历的稀便发生率有关。
  • 免疫健康 
    LGG® 益生菌补充剂与明显更高水平的抗体(免疫系统功能不可或缺的天然蛋白质)有关,表明了对免疫健康的支持。15  
 

To view this content consent for functional cookies needs to be given. Click this text to open the consent form.


只有科汉森 才能提供正宗的 LGG® 

科汉森 使用最先进的测序技术 生成 LGG® 益生菌菌株的封闭基因组参考序列。 基因组结果和序列已经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和认可。 Valio 和科 汉森产品菌株在过去的 25 年里始终保持稳定且基因组一致。 

在 2019 年发现,ATCC 的 LGG 参考保藏 (ATCC53103) 在基因组方面与科汉森 LGG® 生产菌株或已公布的 LGG 序列16不完全相同。因此,科汉森的 LGG® 生产菌株 已经保藏于 DSMZ 菌种保藏中心 (DSM33156)。 

 

  • 科汉森 的 LGG® 拥有 100% 的基因组稳定性已超过 25 年 
    科汉森 的益生菌菌株在过去 25 年里始终保持稳定且基因组一致。 
  • 科汉森提供的正宗 LGG® 在超过 75% 的人体研究出版物中都使用。
    Valio 或科汉森 为超过 75% 的所有鼠李糖乳杆菌 GG 人体研出版物对提供了 LGG® 菌株。 这意味着,在不到 25% 的人体研究出版物中,该菌株是由另一家供应商提供的或未知的。 

  • 结果和序列由独立的第三方提供和认可。
    我们的基因组结果和序列分析已经经过第三方独立机构的验证并获得认可。 

  • 科汉森的 LGG®  菌株 在高达 30 度(4b 区)的温度下可保持稳定长达三年。


LGG®  益生菌菌株可供人类安全食用,在欧洲已被授予合格的安全资格认定 (QPS) 状态17,而且是一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公认安全 (GRAS) 通知的主题18,没有安全问题。 


To view this content consent for functional cookies needs to be given. Click this text to open the consent form.


LGG® 是科汉森公司的注册商标 。

 

 

参考文献

1 Arvola T, et al. Pediatrics. 1999;104(5):e64.
2 Underwood MA, 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9;48(2):216-25.
3 Vanderhoof JA, et al.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9;135(5):564-8.
4 Hojsak I, et al. Pediatrics. 2010;125(5):e1171-7.
5 Isolauri E, et al.Pediatrics. 1991;88(1):90-7.
6 Gueimonde M, et al.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6;42(2):166-70.7. Lahtinen SJ,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123(2):499-5019. Hatakka K 等人。J Dent Res. 2007;86(2):125-30.
10 Sindhu KNC,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4;58(8):1107-15.
11 Aggarwal S, et al. Indian J Med Res. 2014;139(3):379-85.
12 Hojsak I, et al. Clin Nutr. 2010;29(3):312-6.
13 Nase L, et al. Caries Res. 2001;35(6):412-20.
14 Glavina D, et al. Coll Antropol. 2012;36(1):129-32.
15 Davidson LE, et al. Eur J Clin Nutr. 2011;65(4):501-7.
16 Vos WM. 2009. Proc Natl Acad Sci United States Am 106:17193 –17198.
17 EFSA Panel on Biological Hazards (BIOHAZ). EFSA Journal. 2015;13:4331.
18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RAS Notice No GRN 000049. 2002.

 

本通讯仅适用于企业对企业通信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本通讯不适用于最终消费品的消费者。 本页任何内容均不可作为已获认可的声明。

分享